近日,研究团队在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,该成果以题为“In Situ Dual Crosslinked Composite Quasi-Solid Electrolytes Enable Multiple Continuous Ion Transport Channels for Ultra-Long Cycle and High Load Lithium Metal Batteries”发表于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》。
低空航空、智能机器人与空间技术的发展对高能量密度、高安全性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提升。固态锂金属电池(SSLMB)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体系,准固态电解质(QSE)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离子导电性,成为核心突破口。近年来,复合准固态电解质(CQSE)通过无机填料与聚合物基质的协同整合,为构建高性能电解质提供新思路。但有机/无机相之间的界面不相容性严重阻碍了锂离子连续传输,成为制约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。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LiZSM-5沸石和Trimer聚合物的双交联CQSE(PTHLZ)。通过原位聚合构建多重锂离子连续传输通道,实现了优异的离子电导率(3.7 mS cm⁻¹)与Li⁺迁移数(0.89)。该CQSE展现出优异的界面稳定性与循环寿命,Li对称电池循环超11000小时,1Ah软包电池通过切割、折叠等安全测试后仍可稳定工作。
作者首先通过锂离子交换和硅烷接枝技术,对ZSM-5沸石进行功能化处理,引入乙烯基官能团,形成HEYTS-LiZSM-5颗粒,使其具备可参与原位聚合的能力。随后将其与含半缩醛胺结构的Trimer单体、柔性交联剂PEGDA共同混合,通过热引发发生原位聚合反应,构筑致密且均匀的三维交联网络。图中SEM和TEM表征确认了颗粒的均匀分布,XRD与FTIR进一步验证功能化过程不影响沸石晶体结构,同时证实了官能团的成功引入。

图1. PTHLZ的合成路线
通过¹H NMR谱图确认Trimer单体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活性位点;FTIR测试对比了聚合前后C=C键的转化过程,验证了原位交联聚合的发生。7Li固态NMR显示,在PTHLZ中,Li⁺分布于不同的化学环境中,部分锂离子与Trimer链段形成配位,另一部分则受ZSM-5骨架的电负性吸附,提高了锂盐的解离程度。此外,DSC测试结果表明PTHLZ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至–59.1 °C,说明聚合物链段更加柔软,非晶相区域增大,有利于构建更快速的离子迁移路径。
PTHLZ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高达3.7 mS cm⁻¹,且活化能仅为0.45 eV,迁移数高达0.89,表明其在室温条件下离子迁移更容易。CV曲线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与可逆性;LSV结果则显示其分解电压高达4.8 V。以上数据充分证明PTHLZ具有优异的离子传输性能、电化学窗口与界面兼容性。结合DFT与分子动力学模拟,从微观机制层面揭示PTHLZ中锂离子迁移的途径。HOMO-LUMO轨道分析显示,Trimer结构具备较高氧化稳定性,有助于拓宽电化学窗口。静电势分布揭示沸石表面及Trimer链段形成多级电负性区,构建连续的电势梯度,从而引导Li⁺定向迁移。模拟轨迹表明Li⁺在沸石骨架外围形成富集区,且配位数统计显示PTHLZ中Li⁺的溶剂化环境更加稳定、均匀,有力验证了多重离子传输通道的存在。
在5 mA cm⁻²的大电流密度下,PTHLZ实现了超过11000小时的稳定循环且极化电压平稳。 SEM图像显示,经过长循环后的锂负极表面仍保持平整,有效抑制了枝晶生长与死锂形成。进一步的XPS深度剖析表明,其形成的SEI层中富含Li₂CO₃、LiF和Li₂O等无机成分,这些物质有助于提升界面稳定性和机械强度,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。在高面密度正极(LFP: 10.5 mg cm⁻²;NCM811: 17.5 mg cm⁻²)条件下,PTHLZ电池展现出优异循环性能:LFP体系在1C下稳定循环1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仍达63.6%;NCM811体系在0.5C下稳定循环8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2.3%。此外,作者组装了1 Ah的NCM811软包电池,并进行了切割、折叠等极端测试,发现电池在这些机械应力下仍可正常充放电,展示出卓越的柔性适应能力与本征安全性。
本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通过原位聚合乙烯基功能化LiZSM-5纳米颗粒和半缩醛胺基Trimer设计的双交联准固态电解质(PTHLZ),构建了具有多重连续Li⁺传输通道的3D网络。这种分子定制结构通过强解离柔性链和LiZSM-5界面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,实现了优异的离子电导率(3.7 mS cm⁻¹)和Li⁺迁移数(0.89)。多重快速传输通道使Li|Li对称电池在无枝晶条件下运行超过11000小时。实际应用中,高负载LFP|PTHLZ|Li电池在1 C下循环1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63.6%,而NCM811|PTHLZ|Li电池在0.5 C下循环800次后保持72.3%的容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Ah级软包电池在12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89.2%,并具有优异的机械滥用安全性。该研究提出的基于原位双交联中心的CQSEs为设计固态高性能锂金属呈现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advanced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enm.202501350